2024暑假摩洛哥之旅
- Jinai Sun
- 2024年6月17日
- 讀畢需時 21 分鐘
已更新:2024年7月16日

第一天:初到白城卡萨
卡萨布兰卡的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在街头,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海盐味。城市的标志之一便是白色建筑,尤其是在靠近海边的老城区。这些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虽显斑驳陈旧,却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感和沧桑美。早餐的饭馆建筑设计非常大气,面向大海,菜单全是法文,我们不得不用手机扫描翻译,试了摩洛哥的咸牛肉鸡蛋和烙饼,牛肉的咸和鸡蛋的鲜相互借味,各种烙饼也很像中国的手擀饼,融合了异国和家的味道。
提起卡萨,人们总会联想到异国的浪漫情调,要归功于电影《卡萨布兰卡》和其经典主题曲《时光流逝》的影响。事实上,卡萨布兰卡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白色房子”,这个名字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被保留,并且依然传达着“白色房子”的含义。
今天的第一站是坐落在大西洋海岸线上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宛如一座屹立在海天之间的巨型灯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清真寺,由摩洛哥前国王哈桑二世倡议兴建,主设计师是法国人,1993年历时七年后完工,据说老百姓举国捐款,以展示国家的团结和穆斯林信仰的力量。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摩洛哥和现代设计理念,体现了当代工程技术的巅峰水平。可伸缩的玻璃屋顶,让阳光能够洒入礼拜厅内,给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感觉。繁复的马赛克图案、精雕的窗棂和金碧穹顶 ,底层有供信众祷告前清洗身体的大型莲花池浴室。仰望高达200多米的世界第一高的宣礼塔,感受到一种通天的力量。女性不需要包裹头发就可以进入清真寺,可见这个国家对宗教的包容和开放度,它需要的只是你的一颗敬慕、虔诚的心。
本来午餐想选用当地的网红瑞克咖啡馆, 因着大半个世纪前《卡萨布兰卡》男主角瑞克深情的告白"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而她却走进了我的”准确地撩拨到我的心弦,却被告知下午四点之后才开门。
后来才知道这家咖啡馆其实跟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关系,既不是故事发生地,也不是电影取景地,只是老板是电影的粉丝,而且是前美国驻摩洛哥大使,虽然这个咖啡馆跟二战并无瓜葛,却最终和911反恐战扯上关系,因为她希望这里成为像电影中一样的避难所和中转站,成为世界人民理解穆斯林的地方。后来这里的商业确实很成功,内部有一些仿照电影布景的装饰,而且每天还播放这部经典电影,吸引了无数影迷纷至沓来。
傍晚去逛了迈阿密海滩大道的摩洛哥mall,可以360度观赏海洋生物。感觉全世界的商场布局都是一样,最顶层是各种饭馆,选了一家面朝大海的摩路哥本地饭馆,终于吃到地道的塔吉锅,喝上摩洛哥甜薄荷茶, 贝尔一如既往的想尝试一下世界各地的美国大餐--肯德基炸鸡,似乎也暖了他的美国胃,之后我们又在商场买了下面几天出行的衣服和摩洛哥足球和队服,总体来说,摩洛哥的物价很还算很便宜,大概是美国的物价水平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算是收获满满的第一天。
第二天:红城马拉喀什:从现代穿越回古代
从卡萨布兰卡南开200公里是旧都马拉喀什。我和当地导游哈木聊起了摩洛哥人的身份认同问题,早上讨论摩洛哥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就像我们大学的土耳其老师说她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亚洲人还是欧洲人,所以摩洛哥人和非洲人不一样,却也当然不是欧洲人,他觉得骨子里是撒哈拉沙漠人,后来说起来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以后自己在沙漠里做起来自己的帐篷基地。一路上聊哈木学中文的经验,一边在四川大学学习一边旅游,同时思考什么会让自己的与众不同,开营地川剧变脸,一路开着吉普车和中国朋友去过新疆西藏穿过青藏高原,回来之后励志要做中非文化桥梁,三个半小时的路程闲聊加上听书学习摩洛哥历史 。
摩洛哥的早期历史充满了多样性和丰富性,从柏柏尔人的早期定居,到腓尼基和罗马的殖民,再到伊斯兰征服后的多个穆斯林王朝,这些王朝奠定了摩洛哥的伊斯兰传统和君主制基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摩洛哥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对象,最后法国占据了摩洛哥的大部分地区,而西班牙则控制了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二战后,摩洛哥的反殖民运动逐渐高涨,直到1956年,摩洛哥才正式宣布独立,结束了法国和西班牙的殖民统治,恢复了君主制。
今天所到的马拉喀什,就是四大古都之一,这座柏柏尔语中意为“上帝的故乡”的城市,马拉喀什坐落在阿特拉斯山北麓,整个地区的建筑几乎全部是赭红色。下午,我们前往本约瑟夫神学院。这个始建于500年前的伊斯兰学院,是摩洛哥重要的宗教教育中心。学院内的建筑充满了伊斯兰风格,闲庭漫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学术殿堂,感受着那份宁静与智慧,据说阿拉伯数字就是在此诞生。
下午入住酒店,迫不及待的扑向泳池,然后在阳伞下面小盹。傍晚,我们来到德吉玛广场, 印度的舞蛇人、中东的耍猴子的、出售香料茶叶的阿拉伯人、各种卖艺的表演此起彼伏,还有数不清的手工艺品、食物饮料、 衣服皮革、我们乘坐上中世纪的马车巡游,伴着摩洛哥的音乐和集市的香料味,仿佛一下进入了阿拉伯天方夜谭的世界。
晚上健身房竟然早就关了,贝尔和我转身决定去试摩洛哥阿甘油按摩,舒服到两个人横着走回房间。这似乎就是旅行的意义,每一个拐角,每一条小巷,似乎都藏着无尽的惊喜和故事。

第三天:深入红色皇城
早早起来,在酒店的花园休闲地用完早餐就出发了,走在人潮到来之前。
巴伊亚宫最初是摩洛哥苏丹哈桑一世的宰相建造用于居住和招待宾客,之后他的儿子继承并完成。不仅是摩洛哥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理解19世纪摩洛哥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展示了摩洛哥贵族的奢华生活和精致品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信仰。导游一路给我们讲解这座宫殿的历史和它的主人对妻子的深爱都表现在建筑的细节中,所以很多人把这里比做印度的泰姬陵。贝尔倚在墙上半梦半醒的打哈欠倒时差,我就让他跟我讲讲学到什么,他眯着眼睛很哲理的来了一句“别做爱的奴隶”,导游一下就笑了,他说在阿拉伯语里有一句“别人吃的是水果,你喝的是果汁”,说的就是你这样吸取精华的人。
午饭的时候邻桌是会说德语的瑞士夫妇,点了一杯加上摩洛哥香料的薄荷酒就一起攀谈起来,巧的是我们的目标都是去沙漠,而且明天竟然会入住同一家酒店,鼓励贝尔用他在app上学的德语交流一下,没说两句就都又回到英文模式。
午后,来到YSL伊夫圣洛朗私人花园,一进大门就好像走进充满神秘色彩的油画,蓝色的建筑与伊斯兰风格的纹饰倒也相得益彰。花园由法国画家雅克·马若雷尔在1924年购买了一片土地,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独特的植物园,种植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植物,包括仙人掌、棕榈树、竹子等,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他和伴侣皮埃尔还在花园内建造了一座工作室,这座工作室后来被涂成了鲜艳的“马若雷尔蓝”,这种蓝色成为了花园的标志。还参观了博物馆,了解了这位伟大设计师的生平和作品,真切地感受到时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作为一个热爱旅行和探索美食的爱好者,发现一个城市特别的地方总是最让人兴奋和满足的。在马拉喀什享受一段悠闲的皇家下午茶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完美存在。
推开大门,立即被它的华丽和典雅所震撼。据说这里曾是皇室的领地,因此鲜为人知,也极难预订。贝尔立刻好奇的在网上查阅信息,发现这里竟是天花板级别的价位。
穿过阳光透过棕榈树洒进的中庭,几位商人模样的客人在窃窃私语,贝尔开玩笑说:“吵闹的美国人来了。”酒店的设计融合了摩洛哥传统风格和现代奢华,拱形门窗、欧洲的铁艺、彩色玻璃和垂地的各色幕帘无不散发着浓厚的异域风情,穿过几个不同风格的大厅,还有书房,酒吧室、音乐室、晚宴室,整个空间显得格外明亮而温馨,最后在酒店的花园露台上,我找到了一个舒适的角落,竹墙、 鸟鸣、轻风和待放的含苞一切都是恰当好的存在。
服务生微笑着递上一个半人高的菜单,除了饮品需要自选,其他的三道糕点下午茶都是配套好的。虽然才来几日,我已深深地爱上了摩洛哥风味的薄荷茶,清香宜人,带着一丝清凉的甘甜,还有各种鲜榨果汁供选择。
托盘上的点心也一道道丰富起来 ,法国精致的马卡龙和香浓的巧克力慕斯,摩洛哥特色的杏仁饼干,外脆内软,配上淡淡的玫瑰花香,细腻的西班牙蛋挞,英式三明治和蛋糕,还镶嵌着鱼子酱和生鱼片,每一口都是不同的味道。
一边享用下午茶,一边不禁思索起这个国家、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在中世纪,阿拉伯人、非洲土著部落、柏柏尔人、犹太人带来了他们各自的文化,相互融合。历史上摩洛哥曾是法国的保护国,更早期还受到西班牙的殖民影响。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摩洛哥的北部地区曾被西班牙控制,英国早期也和摩洛哥在贸易和商业方面交往,这些历史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建筑、语言、饮食、文化、思维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仿佛眼前是一个俊朗无比的混血美男子,有小麦般健康的肤色,深邃的眼眸,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思维的自由切换,更美妙的是那种包容、理解的心胸,而这些都来自积淀。

第四天:从马拉喀什到瓦尔扎扎特——探秘古老村庄与非洲好莱坞
距离马拉喀什大概一百公里有一座被誉为“非洲的好莱坞”的影城。途中经过了世遗古迹本哈杜筑垒村,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的村庄,原住民柏柏尔人 依地势 用红土修城墙作为防御工事,天长日久,层层叠叠,累积出一座巨大的筑垒建筑群,这里一度被抛弃成为废城,又被导演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权力的游戏》就是取景这座立体的古城。

一路看着路边的风景,导游聊到摩洛哥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摩洛哥竟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磷酸盐生产国,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二以上,而磷酸盐是农业肥料的主要成分,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据说地下还有很多石油资源却一直未被开发,在太阳能旅游资源方面和中国合作最多,2016年他们的国王游了一趟中国回来就决定对中国人全部免签,直到疫情前中国游客趋之若鹜。
又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达了阿斯特拉影城,这里又被誉为“撒哈拉之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角斗士》的斗兽场,那些粗犷的石墙和斗士们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重现。接着,来到《埃及艳后》的宫殿,这里的导游既专业又搞笑,短短的几分钟竟然拍出一部史诗级的片段。

瓦尔扎扎特的酒店坐落在山坳中,精致到每一个细节,只是酒店泳池的温度仿佛是冰水,被我和贝尔一直评为游过的最冷的泳池,和白天的温度形成最鲜明的反差。享用了丰盛的晚餐,开始喜欢上摩洛哥的豆子汤。选在室外阳台用餐,夕阳西下的风景和温度都是整整好,而且到目前为止我们竟然在摩洛哥没看到过一个蚊子。
如同完美的人生不复存在,旅程也一样,回到房间不久后我就开始呕吐,正在质疑自己的身体怎么这么弱,就这么一点儿温差我就中暑了,喝上一瓶藿香正气后正准备睡去,贝尔又开始上吐下泻。至今都是一个谜,不知道是我们食物中毒还是就只是水土不服。
第五天:进入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三毛)
进入沙漠前还要车行六个多小时,索性研究 一下三毛和她挚爱的沙漠。
自传记载,70年代的台北,三毛还不到三十岁。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国家地理》杂志上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认定那就是自己前世的故乡。于是,她义无反顾地移居到这片荒凉之地,在这里遇到了西班牙人荷西。
尽管环境艰苦,生活条件贫瘠,他们在撒哈拉结了婚,开始了共同的生活。荷西每天出门上班,三毛则在家里打理家务或从事写作。尽管日子清贫,他们偶尔也会去当地最好的饭店豪吃一顿,或是开着越野车穿越沙漠,到海边钓鱼。许多撒哈拉威人朋友和荷西的同事也常到他们家中欢聚。物质虽然匮乏,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丰富的。然而,荷西的突然离世,打破了所有的美好。三毛试图逃离这片曾经带给她幸福的土地,前往新疆、成都,最终仍无法摆脱心中的痛苦,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如同沙漠中流动的沙粒,最终归于大地。
路上听着三毛作词的《橄榄树》。不比土耳其和希腊,在摩洛哥还真是很少见到橄榄树,更常见的却是椰枣树,却突然明白三毛用橄榄树做象征的寓意,“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跟椰枣树的魁梧和坚挺相比,橄榄树的枝叶如同女性的柔美,这很喜欢在异乡流浪、有着自由灵魂的三毛比,再确切不过了。
途经托德拉峡谷,谷四周是一片贫瘠荒凉的红棕色,是一道奇妙的风景。下午四时最终抵达梅祖卡, 我们踏入了撒哈拉。换乘越野车进入沙漠,感受冲沙带来的刺激与惊险。在到达更高的沙丘前,我们穿行沙漠的工具换上了骑骆驼。夕阳西下,撒哈拉的沙丘在光线中闪耀出赤黄色、金色、粉色等各种美丽的色彩,时而沙光粼粼、时而曲线柔美起伏,领略着沙漠的静谧和神秘。坐在骆背上,身体随着骆驼的节奏轻轻摇摆,一切都慢下来,时间也仿佛凝固起来,沙漠的燥热混合着气息,感触着生命最本质的需要和觉知。

夜幕降临,我们在豪华的沙漠帐篷里享用完晚宴,参加柏柏尔人的篝火晚会,众人玩起非洲手鼓,并开始围圈载歌载舞。这里的手机信号非常弱,索性关闭手机,跟寻着内心的召唤,沿着地灯走出营地。
渐渐地,沙漠的寂静与星空的璀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仰望满天繁星,感受自然的力量和宇宙的广阔,突然脑子闪现出三毛的评价荷西的那句话"我喜欢这样一个人,无论我身在何处,都能感觉到他的存在。" 就像这沙海,星辰是最深处的陪伴。
这一晚,是我睡得最沉的一夜。
第六天:“非洲小瑞士” 伊芙兰

清晨的沙漠微凉,没有赶早起来看日出,却也享受了沙漠晨光的惬意。
开出沙漠开启新的旅程。出发之前,我们一起去拜访哈木的家人,了解当地波波人的生活。除了自制的薄荷茶和点心,西瓜也是他们自己种的。很巧,阿木的二姐也在家,她是本地小学老师,聊到摩洛哥的历史非常难教,和中国的很像, 太长而且有太多朝代。因为我们都是教语言的老师,聊到了阿拉伯语28个字母的基本发音,还有它从右往左写的书写方法。
回到车上,阿木给我提到他的二姐其实是刚刚离婚所以住回娘家,摩洛哥虽然是伊斯兰教的国家,但是对女性是比较开放的状态,女性可以选择离婚,女性甚至可以参军,这些都是其他穆斯林国家罕见的。不过摩洛哥还是允许男性拥有最多四个妻子,这一制度源于伊斯兰教义和传统文化,认为男性有权利根据教义和自身能力来决定是否多娶妻子,2004年家庭法改革,增强了女性的离婚和财产权利,还有丈夫再娶其他妻子前需得到她的同意,而且必须证明男性有足够的资源来维持每个家庭的支出和生活标准,并且必须得到法院的批准。还是妥妥的男权社会,只是镶上一丝金边。
沿路开始渐渐有绿色,景致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下午,我们抵达了素有“非洲小瑞士”之称的伊芙兰。这座城市是皇室的重要度假胜地,得到了特别的关注和发展。整洁的街道宁静,宛如一幅精致的油画。这里不仅是一个度假胜地,还是一个教育中心。皇室创建的阿卡伊恩大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因其高质量的教育和国际化氛围而闻名。伊芙兰的高海拔使其在冬季成为滑雪胜地。
无论是瑞士风格的阿尔卑斯山木屋,还是街头一角那骄傲的雄狮雕像,都让人恍惚间觉得仿佛置身于雪山下的欧洲城市。街头的咖啡馆成为游客们喜欢驻足的地方。 选择在临街的一家咖啡馆坐了下来,点了一杯卡布奇,享受着阳光洒落的温暖,静观着街头行人来来往往,时光变得无比宁静而悠闲。
傍晚前我们抵达摩洛哥的古都——菲斯。菲斯是摩洛哥最古老的帝国城市之一,保存完好中世纪的古城墙和迷宫般狭窄的巷子充满了神秘色彩。晚上入住的酒店是西班牙Riad风格的庭院酒店,Riad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花园,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类似于北京的四合院或者上海的弄堂。进入Riad,被它独特的内部结构和精致的装饰所震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庭花园,这里种满了绿植和香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四周围绕着的是摩尔式的拱门和装饰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历史的痕迹和主人的用心。
入住的客房简直是一件艺术品,墙壁上的马赛克瓷砖和精美的木雕装饰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时光停滞的艺术殿堂。每个角落都设计得恰到好处,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摩洛哥风格,还融入了现代舒适的生活设施,让人感受到古老与现代的和谐统一。服务生带我们走上屋顶露台,俯瞰着菲斯老城和远处的阿特拉斯山脉。午夜的清风徐徐,贝尔研究Go Pro的摄影技巧,爸妈一起在手机的油管上看摩洛哥历史的视频,我读了一路的《摩洛哥历史》一书也接近尾声,远眺万家灯火,此时穆斯林每日五次祷告最后的宵礼(晚十点)通过宣礼塔正式开始了,祷告如同流淌的泉水,洗涤着人们在忙碌中的疲惫与烦忧。在摩洛哥不多日,渐渐习惯了祷告声,不仅是对安拉的虔诚敬拜,更是心灵与永恒对话,每次跪拜都是对心底信仰的深情告白,诉说着一个民族永恒的追求。
第七天:帝国古都菲斯

早早起来,在Riad一边读着菲斯的历史书一边享用早餐,当地的美食带着丰富的香料和新鲜的食材,早晨阳光透过中庭洒下,让整个空间明亮典雅。随着摩洛哥之旅快要进入尾声,也进入了摩洛哥文化和精神的中心。
菲斯城建于789年,由伊德里斯一世创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作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菲斯在不同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14世纪,菲斯成为摩洛哥的宗教、文化和学术中心,享有“非洲的雅典”之美誉。
当地的导游穿着长袍是一位退了休的历史教授,短暂寒暄后就开始带我们穿过狭窄而曲折的老城(麦地那,Medina),在这里,汽车无法通行,运输主要依赖驴子和手推车。菲斯老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迷宫般的街道、古老的建筑和各种文化融合闻名。走进菲斯老城,就像进入了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
第一站是卡鲁因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成立于859年,比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还早几个世纪。据说,该大学是由伊德里斯一世的女儿——福阿蒂玛建立的。她不仅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还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她在菲斯建立了清真寺和学校,后来这就演变成了卡鲁因大学,展示了大学的深厚宗教背景和女性在伊斯兰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卡鲁因大学内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这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手抄本和古籍,涵盖了众多学科,包括宗教、哲学、医学、天文学等。在中世纪,这里是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知名学者和学生,在大学中探讨和发展了伊斯兰教法、神学、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的知识,对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摩洛哥旅行这一路感觉和在土耳其一样,路边有特别多的流浪猫,后来和当地人聊起来才知道在穆斯林文化中,猫被视为吉祥的动物,他们认为猫很聪明也非常爱安静,因为这里的国教是伊斯兰教,举国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的信徒,所以居民对流浪猫的态度更友好,甚至小巷中设有猫窝和定点投食喂养它们,贝尔拿着手机一路追踪猫咪不亦乐乎。
菲斯最经典的就是各种传统的手工制作,游客可以参观皮革染坊(Chouara Tannery),亲眼目睹传统皮革染色的过程。这里五颜六色的染池和独特的气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进门前,服务生先递上一支薄荷叶,示意我们捂住鼻子,需要呼吸的时候可以闻闻叶子。从阁楼上望下染池,实在无法想象在21世纪的今天还有人这样工作,感觉走在阿拉伯神灯的中世纪,就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煤炉混杂香料的古老气味。中午古城集市“苏克”(Souk) 找到一家很有特色的慢烤羊肉店,据说这里的全羊肉都是在地下 慢火烤熟的,酒足饭饱后驶向本行程最后一个城市。
晚饭前抵达舍夫沙万,心照不宣的都选择了中餐,本来要去yelp上的高分成都印象,后来发现网红Mr. Bin 就在酒店对面,室内外环境都不错,索性全家大快朵颐。老板娘是河南妹子,爽快的帮我换了一些现金并将起来她怎么开始做起这家小店,还帮妈妈熬出一碗白粥,辣子鸡和红烧牛肉面的味道都不错,我和贝尔还打趣的说就是缺一杯珍珠奶茶。
享受完晚饭和舍夫沙万悠闲的闲逛时光,哈木带我们徒步几十分钟去附近山上的清真寺,瞭望整座蓝城,欣赏舍夫沙万醉美的日落。回酒店的路上欣喜的发现穿过小城的一条小溪,两岸是蓝色的小屋和自然景观,人们穿着拖鞋,在溪水上支桌晚饭,下游的女人洗衣服、孩子玩耍,感觉像极了中国的大理;旅游区和生活区是重叠在一起的,喜欢这样有人间烟火气的地方,真实、朴质。
第八天:蓝色梦幻小镇舍夫沙万
早上起来我们兵分三路,贝尔要照猫,我要逛小镇,妈妈水土不服,哈木带他们去当地的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沟通清楚情况之后,给了一些藿香正气水和安抚肚子的药。
一个人逛小镇非常惬意,感觉旅行就是这样,需要有陪伴,偶尔也要独处,这样能听到自己最心底的声音和渴望,而舍夫就是这样一个值得的地方。每一条小巷都充满了色彩和艺术,各种深浅、不同装饰的蓝,彩色花盆和传统马赛克似乎又是最好的缀饰,感叹这里的每个人都有非常艺术的审美和恰当好处的表达,精致、典雅、沁人心脾。从这座城市的心脏老城区,逛到乌达哈广场,走到 大清真寺和卡斯巴堡垒的脚下,似乎完成了一场和自己的好奇心的一场对话。
据说,舍夫沙万并非一开始就是蓝色的,这个原本平凡无奇的山城1492年时,舍夫沙万接纳了很多逃避西班牙宗教制裁的犹太人。犹太人的信仰中,蓝色代表的是信仰与自由,慢慢开始有了大规模的蓝色建筑。还有,就说小镇很有艺术气息,吸引到很多艺术家住在小山坳里,而且附近的山地区域以种植大麻闻名,这在摩洛哥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尽管在法律上是禁止的,但这一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摩洛哥的很多地方都有过犹太区,甚至穆斯林和犹太人就生活在一条街的两边,从门窗的设计等外形都可以辨认出来,比如,穆斯林的家是不可能有外飘窗,因为自家的女子是不能被外人轻易看到真容的。所以,很明显,这两种宗教曾经是和谐地共存过。然而,1948年以色列建国之后,许多犹太人搬离了摩洛哥。记得在前往沙漠的路上,见到过一整个被遗弃的村庄,路边的破旧汽车依然停在家门口,可以想象出当时人们离开时的仓皇和迫切。
开回卡萨布兰卡的路上开始计划下面几日的行程。喜欢每次出国旅行安排两周时间,一半跟团一半自由行,最后几天可以听当地人的推荐临时起意。
第九天:计划外的丹吉尔之行
本来打算在卡萨布兰卡最后几天多玩一下,就像上次土耳其之旅最后在伊斯坦布尔呆了四天自由行,觉得非常过瘾,但后来听各种人推荐丹吉尔非常值得一去,所以就买了北上的火车票。快线的一等舱大约每人30美金,两个小时的路程也非常顺利。路上我们遇到了几名从国内来支援非洲的中国干部,我开始整理照片和视频,贝尔和爸爸则开始和他们攀谈,自得其乐。
大概上午11点,我们到达了丹吉尔火车站。查看地图后发现,东边和西边离火车站的距离都非常远,至少要一个小时的车程,犹豫着是住在火车站附近的酒店然后开始游玩,还是选择靠海边的度假村。贝尔再次展示了他的实力找到了一家性价比非常高的酒店,而且提供瑜伽课程、烹饪课,我们毫不犹豫地上了出租车继续前行。一路上的风景让人完全感觉不到是在非洲。一个小时的车程中,我们从平原进入高山,再进入海边,景色壮观,应有尽有。
在地图上看,丹吉尔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部,紧邻欧洲大陆,坐落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处,后来从书上读到这座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各种族和移民融合之地。贝尔选的悦榕庄度假村坐落在西岸海滨,酒店融合了摩洛哥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奢华设施,创造出一个既典雅又舒适的环境。酒店提供多种类型的豪华别墅,每间别墅都配备了私人泳池和露台。酒店内设有三家不同口味的餐厅,午饭选择了海景餐厅,之后我们又坐上高尔夫球车去Spa中心转转。
非常魔幻的一件事,在摩洛哥境内竟然有摩洛哥人不可以进入的地方。这不得不提到万恶的殖民时期留下的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对此,我读到了一篇《摩洛哥与西班牙领土争端解析》的文章,把来龙去脉写得非常清楚。
贝尔和我很好奇,下午我们决定用自己的美国护照入境一探究竟。坐上出租车,10分钟后到达边境检查处。出示护照并说明去这个城市的原因后,前后不到5分钟,我们进入了这个西班牙小城休达。明显看到这里的生活条件、富裕水平和整洁程度都非常不一样。即使卡萨布兰卡已经是非常好的城市了,但这里的公园中孩子的玩耍、道路两旁的商店、规划良好的社区、公园和体育场,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打扮都让我们想起在瑞士旅行时的感受。这是欧盟国家的生活标准,毕竟这里是西班牙属地。
我和贝尔有个习惯就是每到新的国家或者城市都会去看看当地的麦当劳菜单,好奇如何本土化的。发现西班牙的三明治是加鸡蛋的,还有一些不同的甜点。因为是周天,很多商店都没有开门。我们还看到了一家叫“长城”的中国饭店。在小镇上逛了近两个小时后,我们决定打车再往北边走出十几公里,看到了这边的港口运输规模很震撼,北眺十几公里处就是西班牙,最后逛累了,我们决定下午6点多钟返程回酒店和姥姥姥爷一起吃晚饭。
傍晚的阳光正惬意,回到酒店时看见爸爸正在小院里晒太阳,很惊讶我们这么早就回来了。于是开始和他们分享在小城里的见闻和风景。之后我们又去室外散步,准备晚饭。晚饭是在离我们房间最远的一家餐厅,大约步行十几分钟。顺便欣赏了园区的景致。这家餐厅的特色是亚洲菜,我们点了荔枝牛柳、越南冬阴功汤和面条。后来才发现他们服务最好的是各种非常有创意的摊位菜,每一个都很有心意。回到房间时天已经黑了。
贝尔在空调房里开始他的公主浴,爸妈在小院的星空下和国内亲戚视频聊天。我则在这空余时间里整理一路学习的历史,看过的书籍,开始写自己的博客。喜欢这样夜深人静独立思考的感觉,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凝固的,因我而存在。
第十天:卡萨火锅和文博告别
第二天清晨醒来,我打开小院房间的门窗,听着室外的鸟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床上赖到最后一分钟去吃早饭。早晨自助,落座在面对大西洋的落地玻璃旁,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各种鲜榨果汁,菜单选择很丰富,竟然还有宫保鸡丁。贝尔开始跟昨天送我们来的司机联系,约定好12点退房后来接我们。我们选择坐出租车环北部看看不同的景致,在斯帕特尔角附近,还有一个名叫海格力斯洞穴的著名景点。据说,这里是古希腊神话中海格力斯休息的地方。洞穴内外形独特,洞口的轮廓看起来像一张非洲地图,这也是它吸引无数游客的重要原因。在4点前赶上回卡萨布兰卡的火车。才知道必须用本地的信用卡才能买车票,还好这里的人们都很友好,我们用现金按大约1比10的比例请本地人帮助购买,然后我们付给他们美金。
摩洛哥与西班牙领土争端解析
机缘巧合地在沙漠的时候认识了摩洛哥导游文博,他的中文说得不但流利准确,而且已经是得体和典雅的程度,和我的众多美国学生一样,他也是因为当初喜欢中国文化便一发不可收拾,在摩洛哥和北京的孔子学院都学习过,现在的志愿就是有自己的旅游公司。 终于在临行前的最后一晚一起约上吃上中国火锅,聊起两国的文化、宗教政治历史等问题,仿佛老友 一见如故,帮我解开了很多一路走来心里攒的问题。最后我问到他摩洛哥人怎么能够接受自己国家的境内有两个西班牙的城市。
旅行就如同在一个蒙昧、漆黑一团的地图上,不断点亮一盏一盏灯,不断的和世界上更多的角落 建立联结和感知,感恩我的世界版图上又添一丝光亮。
5月25日:抵达卡萨布兰卡:办理登机手续,休息。航班 AH8004/AH727 上午 7:10
5 月 26 日:卡萨布兰卡 - 马拉喀什:参观哈桑二世清真寺/穆罕默德五世广场。在 Grand Mogador Menara & Spa 享用下午茶
5 月 27 日:马拉喀什:参观巴伊亚宫/花园/马车之旅。
5 月 28 日:马拉喀什 - 瓦尔扎扎特:非洲的好莱坞 - 艾本哈杜。在 Riad Dadès Paradise 享用晚餐。
5 月 29 日:上午 8:30 出发前往撒哈拉沙漠:托德拉峡谷/骑骆驼,看日落。入住沙漠中的豪华帐篷营地。
5 月 30 日:撒哈拉 - 菲斯:撒哈拉菲斯 - 菲斯。入住 Riad Fes - Relais & Châteaux
5 月 31 日:菲斯 - 舍夫沙万:探索菲斯古城。
6 月 1 日:舍夫沙万 - 卡萨布兰卡:
6月2日:卡萨布兰卡飞往丹吉尔:住悦榕庄酒店。
6 月 3 日:丹吉尔:探索这座城市。
6月4日:从卡萨布兰卡出发
总计 1,367 英里
Comments